傳統街市邁向智慧現代化,社區活力再現 文:劉建誠

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,擁有多元化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市集傳統。公眾街市,作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糧食供應點,不僅提供新鮮、平價的蔬果、海鮮及肉類,更是社區交流的重要平台。隨著時代變遷及消費模式的改變,香港的公眾街市面臨著設施老化、管理挑戰及競爭壓力等多重問題。為此,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街市現代化計劃,投入大量資源改善街市硬件及軟件環境,旨在提升街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,確保其持續發揮社會功能。

公眾街市長期以來是香港基層市民購買新鮮食材的主要場所。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(FEHD)的資料,截至2024年底,香港共有約74個公眾街市,分布於18區,涵蓋超過2,000個攤位,服務數百萬市民。街市不僅提供多樣化的糧食選擇,價格相對平實,更是社區居民日常交流的熱點,有助於維繫社區凝聚力。

然而,隨著香港經濟結構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,公眾街市亦面臨不少挑戰。許多街市建築年代久遠,設施陳舊,空間狹窄,衛生環境有待改善。隨著超級市場、便利店及網上購物的興起,街市的顧客流失明顯,特別是年輕一代較少光顧傳統街市。

部分街市管理欠缺靈活性,攤販經營模式傳統,難以吸引新血及創新經營。大型商場及連鎖超市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,對街市構成直接競爭。部分街市因通風不良、垃圾處理不當,影響購物環境及市民健康。這些挑戰若未能有效解決,將影響街市的長遠發展及其在社區中的角色。

為回應上述挑戰,香港政府自2017年起推出「街市現代化計劃」,計劃投入約20億元資金,分階段改善公眾街市設施,提升環境質素,並推動管理創新。

截至2024年,已完成多個街市的翻新工程,包括香港仔街市翻新後引入智能管理系統,改善通風及照明,攤位設計更人性化,顧客流量提升約15%。荔灣街市增設無障礙設施及升降機,改善衛生條件,並設置社區活動空間,促進居民互動。以及牛頭角街市引入電子支付系統,方便顧客購物及攤販結算。

此外,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,於新界及九龍多個區域興建或重建街市,配合新市鎮發展需求。

根據政府最新統計,經過現代化改造的街市,顧客滿意度平均提升20%,攤販營業額增長約10%。此外,街市的環境衛生指標明顯改善,投訴率下降。

香港公眾街市是本地文化和社區生活的瑰寶,政府推動的現代化計劃切中要害,既保留街市的傳統特色,又引入現代管理和設施,值得社會各界支持。現代化不僅提升了街市的競爭力,也改善了市民的購物體驗,有助於吸引更多年輕人及家庭光顧。

未來的街市不應僅是購物場所,更應成為社區文化交流的中心。街市可結合社區活動、健康推廣及文化展示,成為居民休閒、社交的好去處。此外,街市可引入更多綠色環保元素,推動可持續發展,成為城市綠色生活的典範。

隨著香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,街市亦可融合智能科技,如大數據分析顧客行為、智能物流管理及環境監測,提升營運效率和服務質素,實現智慧街市的願景。

基於以上分析,筆者建議應加快翻新步伐,加大資金投入,優先改善設施老化嚴重的街市,確保安全及舒適;設置更多升降機、無障礙通道,方便長者及殘疾人士,並引入先進垃圾處理系統,定期消毒,提升環境衛生水平。

建議鼓勵攤販使用電子支付及數碼營銷工具,提升營銷能力;定期舉辦經營管理、食品安全及顧客服務培訓,提升攤販專業水平;允許街市引入特色餐飲、手作工藝及文化活動,豐富街市業態。

設立街市諮詢委員會,由居民、攤販及政府代表組成,定期討論街市發展及問題。利用街市空間舉辦市集節慶、健康講座等,促進居民互動;並透過問卷調查及公眾諮詢,了解市民需求,調整發展策略。

加強推廣環保袋及可重用包裝,減少一次性塑膠,設置廚餘回收站,推動資源循環利用,採用節能照明及通風系統,降低能源消耗。多利用媒體及社交平台宣傳街市特色及活動,吸引更多顧客,將部分特色街市納入旅遊路線,展示本地飲食文化。

香港公眾街市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,承載著豐富的社會、文化和經濟價值。政府現代化計劃已取得初步成效,改善了街市的硬件設施和營運環境,提升了市民的購物體驗。面對未來,持續推動街市現代化,結合智慧科技及社區參與,將有助於街市的可持續發展,讓街市不僅是購物場所,更成為社區文化的核心。

筆者全力支持政府對公眾街市的發展策略,並期望各方攜手合作,為香港街市注入新活力,讓這些社區瑰寶繼續繁榮,惠及更多市民。唯有如此,香港的街市文化才能薪火相傳,於現代都市中綻放獨特光彩。

文:劉建誠

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
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
「中國夢智庫」成員

《中國夢智庫》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;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、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,攜手「說好中國故事」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